最帅的老男神,电影巨星肖恩康纳利睡梦中离世。
地球人都知道的荧幕形象,说詹姆斯•邦德第二,无人敢说第一。
据说007系列电影已经收获全球20亿观众,理论上说,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看过007。
而这个传奇的起点,就是1962年的《007之诺博士》Dr.No。
塑造了第一个007,也是迄今为止最为人称道的詹姆斯·邦德形象的肖恩·康纳利,在10月31日刚刚过世,享年90岁,一生出演七部007,他创造了神话,
康纳利是那种罕见的皱纹越多越有魅力的演员。
《猎杀红色十月The Hunt of Red October》(1990年)开拍时,康纳利已经60岁,鬓发斑白,皱纹深刻。
和他合作的年轻小生亚历克·鲍德温 Alec Baldwin心想,我才32岁,从形象上看,站在康纳利身边,应该还有点机会。
结果,第一天在片场见到康纳利,鲍德温就当时觉得“我完了”:“康纳利仍然是这辈子能见到的最好看的人。在他身边,我就是一件家具。”
1989年,59岁的他,被选为《People》杂志“年度最性感的男人”。
1999年,年近7旬的他,更获选《People》杂志“本世纪最性感男人”。
和康纳利合作过的女演员说,你想想吧,哪个演员能在荧幕上一出现,就让男人、女人的视线都挪不开?只有康纳利。
康纳利的魅力何来?真的只靠颜值打天下吗?
和他在《Untouchable义胆雄心》里合作过的影星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说:打动他的。是康纳利身上的那种人性的光辉。
英雄不问出处
康纳利出生在苏格兰的爱丁堡,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
康纳利生长在大萧条期间,家境贫寒,为贴补家用,9岁时就开始打工挣钱。
小小的孩子,每天早早起床,摸黑走着去上班,然后从工作地点走去上学。
一同走在黑漆漆路上的,还有他的母亲。
康纳利10岁辍学,取代书包的,是一匹马和一个提篮,装他成了送货上门的牛奶工。
成人后提起儿时的艰难,他说真不觉得有多辛苦。
而他对于自己的贫困出身,从不避讳谈起。
若干年后,爱丁堡电影节工作人员问他,你来过我们这里吗?已经是大明星的他,说我来送过牛奶。
在法西斯的阴影下,16岁的康纳利参军,准备上前线保卫家乡。
然而那时的他,饱受疾病困扰、身体羸弱,三年后被迫退伍。
一无所有、又无一技之长,康纳利为谋生做过很多工作,卡车司机、保安,也到艺术学校给别人做模特;平时则练健美、踢足球,到社区剧场参加演出。
期间,还因黑帮小混混要偷他的东西,而用拳头以一敌六,赢了对手,黑帮服了,获得硬汉称号。
康纳利到伦敦参加宇宙先生大赛时,他听说BBC在招群众演员,就去应聘,得到一个小角色,却因此得到不少注意。
1957年,BBC剧集《血钱》(原名 Requiem for a Heavyweight )筹拍,导演Alvin Rakoff遇到一件难事,原定的男主角不想来伦敦拍戏。
他让身边工作人员推荐备选人,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工作人员说,你试过康纳利吗?
康纳利从未做过主角,那时的演技也稀松平常,Alvin Rakoff不以为然,问为什么是他?得到的回答是:“因为女人们喜欢他。”
在《血钱》中的表现,让康纳利脱颖而出。
圈里人都说他外形高大健硕,不像英国人,倒像是美国人。
好莱坞也对他青睐有加,但是希望他能改掉自己的口音。
康纳利是个骄傲的苏格兰人,听此言论,转身离去。
他深知自己非科班出身,也不是什么表演天才,于是不断参加舞台剧表演、提高自己的演技。
007首部电影筹拍时,有不下200名男演员试镜,都不曾令人满意,制片人妻子的一句话,让这个机会落到了康纳利的身上——“女人们喜欢他”。
首部007票房大卖,康纳利瞬间成了国际巨星。
撕掉硬汉的标签
邦德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康纳利却逐渐厌恶了这个角色,因为他不想被刻板定型,要拓展自己的戏路,尝试更多类型的角色。
说说容易,做起来难。
1973年,他试图以非主流电影Offence突围,其实他的表演可圈可点,但是市场不认可,票房惨败。
这一年,他的第一次婚姻解体、父亲去世,康纳利自信心全无。
好在这一年,他开始了新的恋情,和后来成为第二任妻子的米歇琳(Micheline Roquebrune)正式交往。
米歇琳是法国和摩洛哥人后裔,是一名出色的高尔夫球选手,也是一位知名画家,康纳利说她给他带来了生活的乐趣,是他一生之爱。
1975年,他与米歇琳结婚,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之后,康纳利拿出了几部重要的作品,如根据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改变的《国王迷》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1975年);和奥黛丽·赫本合作出演的《罗宾汉与玛莉安》Robin and Marian (1976年)……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他创作生涯的第二次高光时期。
然而邦德这个角色,又一次给他困扰。
康纳利最后一次扮演邦德,是《007外传之巡弋飞弹》Never Say Never Again (1983)。
虽然影片票房不错,但他自己非常不满意,可能也到了创作的瓶颈期,他后面有两年多没怎么拍电影,蛰居在位于西班牙南部的家中,面对大海,游泳、打高尔夫。
他说想在外面做点事情、为他人做出贡献,一切都要从家开始。
“如果你自己都是破损的、觉得自己没用,你怎么能对他人有所帮助呢?”
宁静的家庭生活,让康纳利得到疗愈,他再度出发,迎来了自己演艺生涯的第三次高光。
他拿出了更多光彩的角色:
中世纪的僧侣《以玫瑰的名义》The Name of Rose;
警探《旭日追凶》( Rising Sun);
为正义而战的律师《Just Cause》;
特工《勇闯夺命岛》Rock;
教授《夺宝奇兵3之圣战骑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和他最后合作出演007电影的邦女郎Kim Basinger说:“简直没有什么他没有演过的角色,但是,他依然还在坚持着,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一段时间,他开始得到业界认可,以《义胆雄心》(The Untouchables)赢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凭《以玫瑰的名义》(The Name of Rose)获得久负盛名的英国电影电视学院奖(BAFTA)最佳男主角奖。
而这一切,是用了35年的演艺生涯换来的。
圈内人为他抱不平,说这些都是迟到的荣誉,但是他却表示可以理解。
他说自己毫无背景、资历,在演员这条道路上属于白手起家,能够依赖的只有自己,只有一点一滴地积累下来、坚持下去。
这个硬汉不太冷
前面我们说过,康纳利因邦德成名后,早就不想拍摄007了,但是一件事,让他改变主意,答应出演《007之金刚钻》Diamonds Are Forever(1971年) 。
这个决定,与他的苏格兰血统有关。
他对苏格兰的感情,诚恳而老派,就是一直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却不喜声张,似乎宣扬出去,就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他成名后,曾经到苏格兰的船坞,以导演和撰稿的身份,拍摄反应苏格兰劳工问题的纪录片,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关注。
他自己从小失学,因此对教育极为重视。
他在急于转型之际,答应拍摄《007之金刚钻》,是为了用该片所得的一百万酬金,创立苏格兰国际教育信托基金。
他要让苏格兰人,无论男女老幼,只要想在艺术、体育上有所发展而面临困难,就可以得到帮助。
他一直是苏格兰独立的支持者,英女王早有意给他封爵,但因为他的政治倾向,而被迫推迟至2000年才得以封爵。
而他表示,封不封爵,对自己生活没有太大影响。
他一生获得的荣誉无数,似乎最在乎的,是得到爱丁堡荣誉市民奖,Freedom Of Edinburgh,那是来自爱丁堡人和苏格兰人的认可。
颁奖那天,剧场里坐了2,000观众,上万爱丁堡人在市政厅外向他致意,他深受感动。
他风趣发言,你知道我此刻的感受吗,似乎是和拳王泰森大战50回合,而我赢了。
看康纳利的一生,也如一部电影,因邦德而声名鹊起,也因邦德而声名受累,起起落落,在演艺道路上努力推进,在家庭的怀抱里,得到将养和力量。
银幕上的他,魅力四射;银幕下的他,真实、朴实,有过感情上的出错、有过事业探索上的问题,有过消沉、软弱,然后慢慢想通、慢慢更改、复原。
也许,就是这种对人生积极的探索、对理想的不断探寻、对信念的不断坚持,让康纳利的魅力,不因容颜的改变而退减,不因岁月的流逝而黯淡。
斯人已逝,而艺术永存,人性的光辉永存。
不止步、不停顿,努力而诚恳的样子,就是最大的魅力。
作者:魔羯座
编辑:头条君
出品:多伦多头条
微信ID:torontonews
由于微信公众号出现新的排序机制,您可能阅读不到我们的推送。如担心无法收到最新的多伦多头条每日新闻,可回到本号首页点击右上角,将公众号加星标,让我们随时出现在你的视线里。
多伦多头条是加拿大东部的新锐新闻资讯门户平台,总部设在多伦多。创立至今,我们秉承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致力于为加拿大高质素华人读者群体传递迅速、准确、深入、独到的声音,让你每天知道“多”一点。
为了更好的了解社区发生的动态,及时反映读者最关心的话题,我们成立了“多伦多头条读者群”,我们热切期待与读者朋友进行互动和交流,把你关注的、你想知道的、你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告诉我们!
链接你我,传递价值,做为多伦多最值得信赖的媒体,我们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