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华终于出新书了!!!作为他的“死忠粉”,我第一时间下单买好并托人千里迢迢从国内带来,然后一气呵成看完。
一直觉得,作为一个男人,王文华把女性、特别是单身女性的心态写得如此玲珑剔透,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王文华其人其书
2002 年,一本《蛋白质女孩》横空出世,红遍大江南北。书中以夸张的笔法讲述两名男子在现代都市中一个个“爱情冒险”的小故事,许多故事都以对一种女子的描述作为小标题,比如蛋白质女孩:像蛋白质一样健康、纯净、营养、圆满,感情纯真看起来有点傻傻但很可爱。
那些对女子的描述看似夸张荒诞,实则犀利真实,因为生活中或多或少能看到她们的影子,包括我们自己,比如我看完直接对号入座把自己归于“高维修女子”(high-maintenance)——标准很高要求很多,对于衣食住行有特定规矩,稍不满意就会发脾气,哈哈。
于是,作者王文华被大家熟知。1967 年出生的他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在美国斯坦福深造获MBA学位,随后在美国最大金融咨询公司邓白氏的纽约和东京部门工作过五年;回到台湾后担任过美国迪斯尼公司台湾分公司企划经理,MTV电视台董事总经理。在电台做主持、在台大教书,2007年创办社会企业。
网络图
王文华外表普通,扔在人堆里容易被轻易忽略的长相,戴着一副斯文眼镜,内心细腻丰富,作为射手座,他一定有着隐藏在外表下的狂放不羁。
次年,王文华写《吃玻璃的男孩》,从两个女性的角度调侃了一堆各式各样在职场和情场上遇到的男人,再次用押韵的方式把一段段刀光剑影的遭遇血淋淋地呈现出来,大快都市女子之心。
奇怪的是,这本书同样精彩却没有达到前一本书的火爆程度,拿到现在绝对可以为杨笠提供一个个“垃圾男人“的梗;想来恐怕因为 2003 年的“女权主义”不像今天如此热门吧。
王文华还就个人的经历写过生活随笔《宝贝,只剩下你和我》,记录商学院生活的《斯坦福的银色子弹》,总结纽约东京台北职场经历的《开除自己的总经理》、讲述做人做事做梦的《创业教我的 50 件事》、以及分享投身梦想学校的《空着的王位》。
这些书,或轻松调侃或真诚励志,我都买来看过,还不止一遍。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浪漫爱情小说《61×57》,毫不夸张地说,看过上百遍。它陪着我去过许多城市的机场,度过许多寂寞冷清的夜晚,我为男主角心动,为女主角心痛,唏嘘结局的无疾而终:他们虽然没有相加成一个偶数,却曾经相乘出一种幸福。
因为看了太多遍,我对小说中的角色刻画、故事铺陈、桥段设置、人物对白以及细节罗列,都烂熟于心,以至于后来再看《倒数第二个女朋友》的时候,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包括最新出版的这本《我单身的最后一年》,也能轻易嗅出王文华的 DNA。
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王文华、对这本书的喜爱。
你是一座“孤岛”吗?
开篇扉页,这本书的基调已被定下:没有人想当孤岛,但有时自然就脱队了。如果我”刚好“一个人,那我就”好好“一个人……
这两句话与其说写给所有单身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鼓励,不如说是王文华对自己长久单身状态的一种“交代”。
写遍最浪漫感人的恋爱桥段的他,直到 2017年(50 岁生日前)底才非常低调地结婚了(不是写这篇查资料我还以为他仍然单身),女方比他小 19 岁。
《我单身的最后一年》在台湾地区是 2018 年 7 月出版(大陆地区 2021 年 5 月出版),算一下时间,倒有可能是王文华为自己单身的最后一年而写。
这本书分为 12 个章节,每个月一个章节,吻合了书的标题。从年初的信誓旦旦到年尾的失意无奈,36 岁的主人公明丽每个月都会遇见或重遇几个男人,但十个手指都数不过来的这些男人竟然一个都没有替她结束单身。
是她要求太高?还是 timing 不好?
眼花缭乱的男人们
讲真,这一年里,明丽为了“脱单”还是相当努力的,她甚至跟年轻同事去参加speed dating:八男八女,每次跟对方聊七分钟。结果,好容易遇到聊得来也有点趣的男人,却发现他有女朋友、是主办方为了凑人数临时来帮忙的……
我们在来看看在书里出现过的人物都是什么样的?
精致讲究的海归
书中第一个出现的相亲对象,学历高相貌好的金融精英。看似完美,但一接触就知道不来电。他点菜要选“无麸质”、女友要选“柔软”的,还在约会当天下午约洗牙。说话看似你来我往,但其实根本不在一个频道。
做事一板一眼的工程师
用完的伞他一叶一叶甩开、折好、合起,把按钮扣上,送进口的西餐他一口一口咀嚼三十下,找回的钞票他一张一张依序排好放进皮夹。他们互相传了很多链接,却没能建立起链接。
已婚却想玩暧昧的同行
两年前在研讨会上认识吃过两次饭却突然失联,再度遇上后约在居酒屋,给她剥虾又要灌醉她,结果发现对方已婚只是想吃她豆腐跟她玩一夜情。
当然,在这一年里,明丽也不是只遇到渣男,也出现过对她好的男人。
火力全开的吐司男
一个为了省早餐钱自己做吐司馒头的男人,还特地快递给她。她收到很感动,吃一口却吐——因为健康所以无添加,但口感糟糕咽不下,就像有些人的好,不是你能消化得了。
有奇特幽默感的大学老师
他不是她想要的都会型男,但他的穿着、发型、说话的语调都让人觉得舒服,只是这些暖流构不成火花,他思路清奇能让她发笑,但她更想要一股漩涡能将她淹没。
在这一年里,明丽也遇到两个懂彼此、有感觉的男人。一个为她做抹茶蛋糕带她去日本赏枫,但他有年轻的空姐女朋友;另一个认识 10 年,一起去花莲一起去爬山,但拉扯许久,他最终被前女友拉走。他们也只能有缘无份……
所以 36 岁的明丽,经过 12 个月的寻寻觅觅,依然孑然一人,这一年并没有成为她在年初承诺自己的单身最后一年。
有过一段刻骨铭心是否就丧失爱的能力?
书中开篇出场为明丽介绍海归相亲的阿成其实是她的前任。
他们曾有一段让明丽刻骨铭心的过往。他们谈恋爱时间并不长,但相处时的快乐很浓。分手是因为他想离开台湾去新加坡发展,而她没有他那么冒险大胆;当他娶了新加坡太太还派喜帖给她,她以为自己可以大方应对,却在送完礼金后迈不进会场,然后躲在酒店对面的餐厅洗手间迟迟不走出来……
随着时光推移,明丽可以把跟阿成的感情尘封在心里,跟阿成像朋友一样相处;但在心底她有一个专属于阿成的缺口,会在不经意被打开,无法被其他男人填满。
你身边有没有像明丽一样的人,曾经沧海难为水,特别是开始得很美丽结束得没道理的关系,他们丧失了爱的勇气和能力,不敢、不愿、不甘再走进一段感情。因为见识过爱情的美好模样,所以他们说服不了自己委曲求全,宁愿好好一个人。
纵然没有一个人不可取代,但总有一段情无法释怀。夜深人静,他们会忍不住想:如果,我们现在还在一起会是怎样,我们是不是还深爱着对方?但,这世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你品,你细品
如果拿这本书与《61×57》(2002年出版)相比,无疑略显逊色,因为后者是年少气盛的王文华的第一部长篇爱情小说,他倾尽多年的积累去浓墨重彩地描述静惠和徐凯的错位爱情,精彩桥段经典细节迭起;而本书是步入中年的王文华近10多年来的第一部小说,唯一着重描述的主人公明丽和阿成的一段过往爱情,其余都是点到为止的交代,更像是一部群像剧。
不得不说,王文华对文字的把控出神入化。他擅长用戏谑押韵的手法,最让人拍案叫绝的都在于对细节的描述,所以他的小说无法成功被拍摄成影视作品。《蛋白质女孩》和《61 x 57》曾被搬上电视屏幕,但都悄无声息没有掀起一点浪花。
举这本《我单身的最后一年》中的几个细节为例,你就懂了。
-她的脚后跟,从高跟鞋里抬起来、又放下去,抬起来、又放下去……无意识中,脚跟磨破了。
-她坐在吧台,两边没人。像旗杆上的国旗一样显眼,标示着自己单身。
-她的手机是块墓碑,独自矗立在荒山野岭。
-一个人睡着,并不孤单;一个人睡不着,才孤单。
-他们围成一圈圈交谈,像一座座海滩的碉堡。明丽不断环绕,无法登陆。
这些细节读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心里一痛,甚至拍案叫绝;但无法搬上屏幕。而去掉了这些内涵细节,影视作品自然也失去了张力。
另外,王文华作品的特色是精彩的人物对白,那些读起来会觉得诙谐有趣,而真正让演员说出口就很容易显得做作油腻。
结束语
看完这本书,我没有为依然单身的明丽感到遗憾叹息。就像我身边有很多大龄单身女朋友,她们经济独立、生活充实、感情细腻,懂享受识大体,活得精致精彩,她们不想做“孤岛”,但也绝不会为了结束单身而将就终老……
就像单身不一定自由,结婚也不一定圆满。好好爱自己、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最重要。
最后,送读者们一句话:愿原力与你同在,不论你是什么感情状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妖妖
编辑:头条君
出品:多伦多时间
微信ID:toront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