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店“悄无声息走过来”
几天前,几张小小的海报出现在Subway旁边的干洗店门口,上面贴着三张法语、三张英语的告示。
要开大麻店,居民都不知道?
居民和家长怒了!
一时间,附近几所学校的家长群群情激奋,互相奔走相告,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在网上投出反对票。
Jenny Zeng 是 Bayview Woods的一名居民,她的一儿一女都在附近的学校读书,她自己也是AY Jackson 家委会的主席。Jenny在学校的家长群里广泛发动华人家长发声,但在本周学校的家委会上,她却惊讶地发现,学校竟然都没有关于开始大麻店的议题。
Jenny 曾经是 TDSB 的老师,她非常清楚大麻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她主动提出在家委会上增加这个议题,并呼吁学校发邮件给所有家长,让家长了解这件事,并做出对孩子负责的选择。
很多家长也纷纷私信条姐,提供信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此事。
华人家长对大麻的反对由来已久,在中国吸食大麻违法,会被拘留、罚款或者强制戒毒。我们一贯把大麻当初毒品,警钟长鸣。
但生长在海外的华人二代人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下还是会产生好奇的。媒体的宣传、所谓“大麻不上瘾”的言论,青春期的叛逆、Peer pressure、都能够让一个孩子想去尝试。
试想一下,下课路上经过一个漂亮的大麻店,胆子大的进去看看,胆子小的网上搜索下单,况且网站下单对年龄的审查形同虚设,只是问问你是否年满18,这能挡得住谁啊?另外,这家大麻店可能会产生治安问题,离LCBO只有10米的距离。
新西兰一个研究对 1400 新生儿进行跟踪调查,发现越早接触大麻、吸食大麻剂量越大的孩子,成年以后的智商下降越快;美国“凤凰屋”(Phoenix House)在10个州中经营着毒品与酗酒治疗中心,近70%的受助青少年的第一步“涉毒”之路,都是从大麻开始的。
就连“大麻不会上瘾”都站不住脚。2016年,行业权威的《成瘾行为心理学》杂志发布了一篇报告对每星期至少吸食5天大麻的193人进行了持续跟踪,最终只有 8% 的人在第 6 个月没有复吸,戒除成功率比戒烟更低。
自己的力量毕竟有限,无奈,家长和居民们向议员求助。该社区 TDSB 教育局理事 James Li 和河谷北区的市议员 Shelley Carroll 得到消息以后,都明确表示了反对,同时也手把手教大家怎么在AGCO网上提交反对意见。
正如James Li 所说,现在多伦多已经有300多家大麻店,甚至超过了Shoppers Drug Mart 和Rexall 的药店总和。他非常不希望孩子们在成人前过早的接触任何以大麻有关的商业推销。
高雪莉议员也在网站、公众号上发布了通知,并且为居民的邮箱里投递了Flyer,争取通知到每个人。
她还表示,她一直在呼吁设置大麻零售店的申请需要更加严格的流程,在反馈的过程中也需给予社区更多的发言权。但是,她称在年初写给安省总检察长和柯文斌省议员关于更加严格的申请程序的信件至今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响亮说出“我反对”!
第一步:点击以下链接(或直接点击阅读原文)
https://www.iagco.agco.ca/prod/pub/en/Default.aspx?PossePresentation=PublicNoticeSearch
图源:agco
第二步:选择或填写详细资料,搜索
Category: Cannabis
Type: Cannabis Retail Store Authorization
Enter File Number: 1413194
第三步:找到目标店铺,填写信息
这次事件也留给我们很多思考的空间,一位当地的居民跟条姐提出了她的疑虑:
政府有足够的经验能够通知到社区的居民,比如散发传单,竖起大的公示牌,但是都没有做,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政府选择不去做?
具体申请的流程是什么,只要申请就可以被批准吗?这里面有什么猫腻?反对意见到达什么标准才有可能被采纳,有没有数量上的标准?
安省每周批准30 家店大麻店,现在多伦多已经有300多家大麻店,甚至超过了Shoppers Drug Mart 和Rexall 的药店总和,AGCO网上还有1,200 多个已经批准和正在走流程的大麻店,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大麻店吗?
是的,这个大麻店离我们不近,这次我可以不管,但如果下一个大麻零售店开在我家门口,又有谁能够跟我一道站起来反对呢?
图源: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