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8 月,一个中国小伙子坐在轮椅上,在英国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 的校园里静静地留下了难忘的毕业纪念照。
他是 31 岁的南京小伙陆思源,一名先天性重度脑瘫患者。他以优异的学术成果在英国提前拿到了博士学位,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发了一款人工智能远程辅助新冠诊断软件,即将启程回国。
看不到蓝天的男孩
陆思源 1991 年 2 月出生于江苏盐城,由于出生时难产窒息导致中枢神经受损,他的发育始终滞后于正常婴儿。一周岁时,他连简单的站立都难以做到,只能在学步车里踮着脚滑来滑去。两周岁时他被确诊为脑瘫,那时他四肢肌肉痉挛,双腿畸形,脊柱弯曲,不能走路,手张不开,甚至连抬起头看看蓝天都是奢望。
根据医学统计数据,大约 20% 的脑瘫患者智力发育正常。幸运的是,他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父母决心不能放弃这个孩子,不但要让他长大成人,还要让他成才。
陆思源说:“父亲从小就跟我说,我和别人不一样,要想活下去,只有好好学习。没有别的选择。学习是唯一的出路”。
陆思源的父亲原来在盐城卫校当老师,2001 年,为了能给孩子争取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他只身来到省城,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又争取到了留校机会,成为这所 211 高校的教师。
妈妈在思源 10 岁那年也辞掉了工作,专职照顾他。妈妈每天都背着他出门,去医院,上学、放学。长大后他用上了轮椅,还是妈妈负责专职接送。
陆思源非常珍惜上天给自己留下的这个“正常的大脑”。初一那年为矫正他的剪刀步和足尖位,父母利用寒假带他做了手术,两条腿上留下了数十个刀口。术后,麻药过去,他担心止痛药会麻痹大脑,硬是强忍疼痛,在眼泪中熬过了三天三夜。
中学六年,他每天早上 5 点多就起床,6 点半早读,晚上 9点半晚自习下课。然后写作业复习到 11 点多。
因为双手痉挛严重,他几乎握不稳笔,只能把身子垫高,手臂发力,把笔尖“扣”在纸上。别人写满一行了,他却只能写出几个字。
考语文,他的作文从未写完过,考数学,运算较多的题他也时间不够用,只有选择题较多的英语最容易考出高分。每逢考试,他的衣服都要被汗水湿透一次。
高考那年,他和普通考生在相同时间内答题,作文照例没有写完,但英语得到满分 120 分。
最终他只考取了三本高校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学习计算机专业。陆爸爸一直非常遗憾,他说:“高考根本不能反映儿子的真实水平”。
轮椅上的学霸
在儿子六、七岁时,爸爸就给思源买了台电脑,并当起了儿子的电脑启蒙老师。多年来陆思源吃够了动手操作的亏,因此非常痴迷用电脑解决问题,在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并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于科研工作。
本科毕业时,他报考了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但是第一年失败了,第二年终于被成功录取,成为张煜东教授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两年硕士期间,陆思源成绩骄人,先后发表了 6 篇被三大国际学术文献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其中四篇 SCI 论文(科技),一篇 EI 论文(工程),一篇ISTP 论文(自然科学和技术),其中,SCI 是世界最为著名的科技文献数据库,学院对硕士研究生没有发表指标,博士也只需发表一到两篇便可毕业。导师张煜东说:“以他目前的成果,博士都够毕业好几轮了”。他还收获得了两次国家级奖学金,一次校长奖学金。
当时,张煜东教授已经在英国莱斯特大学任教,带了不少博士生。他鼓励陆思源到英国来继续学业攻读博士。
对学术的渴望让小陆决定继续拼搏。2019 年,妈妈送陆思源来到英国。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在主校园附近租了一间 Studio 公寓。
他入校前,信息学教学大楼没有自动旋转门,张煜东向学校提出这个问题后,很快学校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的博士研究方向是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辅助诊断,与本科和硕士期间的研究课题一脉相承,他希望研究成果能够有助于减少误诊,提升电脑对早期病症的发现能力,帮助医生及早治疗。
他说:“当年,如果脑瘫能被更早发现,我或许就不是这个模样”,自己的苦难已无法挽回,他所希望的,是能阻止这样苦难在别人身上继续降临。
在老师的辅导下,陆思源开发了一个用于专业人员检测新冠的 AI 人工智能软件,通过分析胸部 X 光片确诊是否感染新冠,校方确认这个软件的准确率达到 97.86%。作为一款远程诊断系统,这款软件被认为工作迅速、准确率高,颇具推广潜力。
到英国,陆思源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常需三、四年的才能读完的博士课程。张煜东教授说:“思源和我讨论过是否要申请专利的问题,他觉得这样的工具应该免费供大家使用,可以帮助到更许多人,”
不久后,陆思源就将和妈妈一起回国了。陆思源表示,自己已经开始发简历找工作了,目标是一线的大城市。他找到工作后,可以更好地孝敬父母。
陆思源觉得,只要努力,残疾人一样也可以成就服务社会的抱负,他希望未来能继续用自己的工作减轻人们的痛苦,让更多的青少年残疾人和他一样,能走出命运的阴霾,寻找自己的梦想。